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qū),。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在福州舉行。三坊七巷,、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中國船政文化景區(qū),、嵩口歷史文化名鎮(zhèn)……這些以歷史建筑為主的福州文化遺產讓中外嘉賓津津樂道,福州的文化遺產保護舉措和案例頻頻得到點贊,。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思想理論的重要實踐地,,福州始終認真貫徹《〈福州古厝〉序》的重要精神,始終如一地堅持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高水平、精準化地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探索古厝保護新路徑,,守護好城市的“根”與“魂”。
設立機構
統(tǒng)籌推動名城保護利用
2015年,,原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調整為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市名城委負責統(tǒng)籌規(guī)劃,、綜合協(xié)調全市歷史文化名城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
此后,,福州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市長為常務副組長的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領導小組,統(tǒng)籌協(xié)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和建設工作,,并聘請吳良鏞,、阮儀三等國內知名專家為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或古厝保護專家顧問,推動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工作順利開展,。
各縣(市)區(qū)也結合自身特點,,成立專門機構。如,,鼓樓區(qū)全國首創(chuàng)“古厝長制”,,成立領導小組;永泰縣特設古村落古莊寨保護與開發(fā)領導小組,;福清市,、閩侯縣、閩清縣,、永泰縣,、連江縣分別在住建局增設下屬事業(yè)單位,成立歷史文化名街(名鎮(zhèn))名村保護中心,,切實做好本縣(市)名鎮(zhèn)名村,、傳統(tǒng)村落及歷史建筑的統(tǒng)籌管理和保護工作。
位于煙臺山歷史風貌區(qū)的石厝教堂。
規(guī)劃引領
夯實法治保障基石
習近平在福州主持工作期間,,親力親為,,推動制定了《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該條例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最早的保護條例之一,。以此為基礎,,福州相繼編制完成了《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2012-2020)》《兩山兩塔兩街區(qū)文化遺產保護特區(qū)保護規(guī)劃》,以及十多處地段的歷史建筑保護規(guī)劃,,涉及三坊七巷,、上下杭、朱紫坊等歷史文化街區(qū),,煙臺山,、烏山等歷史風貌區(qū)以及蒼霞等歷史建筑群。
2019年,,福州市出臺“1+6”保護政策,即《關于進一步加強福州古厝保護工作的意見》和6份配套政策文件?,F已形成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歷史文化街區(qū)(風貌區(qū)),、歷史建筑群,、特色街區(qū)、傳統(tǒng)老街巷,、文物建筑與歷史建筑在內的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名城保護體系,,實現了把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建設的總體布局,,科學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城市改造開發(fā)的關系。
除此之外,,在完善長效保障機制方面,,福州市還創(chuàng)新完善了“市級承擔、市縣分擔,、縣級自籌,、以獎代補、企業(yè)參與”等五個資金籌集渠道,,支持保障保護工作開展,。在培養(yǎng)儲備人才方面,建立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專家?guī)?,專家參與歷史建筑認定,、修繕方案審查與施工指導;連續(xù)六年舉辦古建筑保護管理和施工技術人員培訓班,培養(yǎng)木作,、石作,、泥瓦作、彩繪等工藝傳承和匠師人才,,為福州市古建筑傳統(tǒng)技術保護與傳承提供強大的新生力量,;將全市歷史建筑全生命全周期管理納入名城保護管理平臺系統(tǒng)和歷史建筑保護規(guī)劃管理系統(tǒng)等數字平臺,實現各部門,、各專業(yè)同平臺協(xié)作,,數據信息在線管理。
科技賦能
古厝保護利用更高效
近年來,,福州市投入約700名專業(yè)技術人員,,開展古厝普查,將全市50年以上及有特定價值意義的15萬處建筑納入普查登記,。
2019年,,福州組織開展了新一輪福州古厝保護提升行動,形成“六個一批”91項335個項目,;2020年12月啟動實施包括新一輪古厝普查登記和保護利用專項行動等在內的2021年福州古厝保護提升攻堅行動,。一方面,加強標準建設,,制定古厝普查登記和保護利用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編制《福州市古厝認定標準及普查登記規(guī)程(試行)》,使普查工作有據可依,。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技術手段,研發(fā)“福州古厝普查登記系統(tǒng)”,,有效提升普查登記效率,,實現古厝普查登記全過程、閉環(huán)式信息留痕和跟蹤管理,。通過“古厝普查”APP進行信息采集,、分類、定級,、評分,、核查并測繪建檔,形成一圖一檔,,后續(xù)跟蹤,。
除了科技賦能古厝普查以外,福州市對已公布的歷史建筑“量身定制”保護圖則,,目前已完成611處歷史建筑的保護圖則,。保護圖則評估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確定保護類別,劃定保護范圍,,提出使用功能的正負面清單,。此外,為古厝三維建檔,,應用“傾斜攝影+三維激光掃描”空地一體化720度全覆蓋采集技術,,完成132處古厝的測繪建檔,還原古厝實景三維模型,,詳細,、全面記錄和監(jiān)控建筑的細節(jié)現狀和價值要素,及時發(fā)現古厝結構變形隱患,,使保護監(jiān)管更加及時有效,。
三坊七巷街景。
鼓勵引導
社會力量參與古厝保護
在古厝保護利用方面,,福州市完善激勵政策,,研究制定《福州市新一輪古厝普查登記和保護利用專項行動市級修繕資金獎補辦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古厝保護修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拓寬資金渠道方面,,通過社會捐資等方式籌措資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模式推動古厝修繕和活化利用,。我市已采用BOT、PPP等多元化模式,,打造了多個傳統(tǒng)建筑保護利用的成功范例,。如,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qū)修復工作采用BOT模式,,效果顯著,;省保宏琳厝2016年遭受洪災后,由泰禾集團捐資5000萬元進行修繕,,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引進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典型案例,。
2020年8月,福州市探索推出古厝認養(yǎng)模式,,鼓勵社會組織,、企業(yè)及個人通過一定程序對特定文物建筑實施保護、利用,、管理,。位于閩侯縣白沙鎮(zhèn)林柄村的百年古厝李宅已試點古厝認養(yǎng)模式。
馬尾船政衙門,。
福州鼓勵公眾參與古厝保護,,倡導市民拿起手機“掃一掃,、拍一拍”,提供古厝線索,,營造全民參與古厝保護的良好氛圍,。
古厝的保護修繕、活化利用也帶動了歷史城區(qū)和歷史村鎮(zhèn)傳統(tǒng)格局保護和文脈空間的再生,,激發(fā)了群眾對于古民居保護的熱情,。此外,福州將古厝等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有機融入鄉(xiāng)村振興,、全域旅游等工作中,,培育建成了一批精品案例,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經過一代又一代福州人的努力,,今天的福州名城保護和古厝保護的成績有目共睹?!昂I辖z綢之路:福州史跡”和三坊七巷成功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充分展示了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璀璨的文化遺產,也向八方來客展現了福州在開拓創(chuàng)新文化遺產保護路徑方面的豐碩成果,。
(來源:福州晚報 記者 管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