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市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qū)的古厝建筑和油菜花海吸引許多市民游客前來游玩。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攝 |
有一日,我突然想到福建福州周邊的梁厝走一走,,發(fā)出邀請,,朋友立刻回應:好啊,明天去吧,!看來,,同為福州人,都未曾去過,。對梁厝,,我其實向往已久。作為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梁厝,,是福州正在建設的一大亮點,,早在去年,一期修繕改造完成后,,它的聲名就不脛而走,;今年福州市兩會,明確將梁厝列為重點打造三江口的四個片區(qū)之一,。各種信息疊加,,愈發(fā)有尋訪的沖動。
梁厝歷史文化街區(qū),。葉義斌 攝
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等歷史文化街區(qū)反映了不同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特征,。古厝包含的文化內涵雖有差異,,但在外觀上比較近似。但梁厝則不同,,是城邊的村落,,路上我心里還在嘀咕,不會是一個三坊七巷的翻版吧,?梁厝的保護開發(fā)如何避免同質化的窠臼,?
梁厝景觀
“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钡诌_梁厝,一句“耕讀文化下的歷史村落”讓我們怦然心動,。這是梁厝歷史文化的標識,,更是梁厝修繕改造的定位。
梁守槃
梁敬魁
“耕讀傳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從東晉陶淵明的“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到元代王冕的“犁鋤負在肩,牛角書一束”,;從明代錢澄之的“日入開我卷,,日出把我鋤”,到晚清左宗棠的“要大門閭,,積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讀書”……淵源深厚的耕讀文化造就了梁厝村,,實至名歸,。不論是歷史上的“無梁不開榜”(從宋到清這個村有27位進士),,還是近代的“一村兩院士”(中國導彈總設計師梁守槃,、物理化學家梁敬魁)以及當代設立的永盛梁氏教育基金,獎勵考上大學的優(yōu)秀學生,,足以說明承啟斯文,,文脈流芳。
油菜花盛開
初抵梁厝,,二期工程尚在進行,。三坊七巷、上下杭等仄逼的空間,、狹窄的街巷,,加上接踵而至的人流,總體感覺局促擁擠,,而梁厝則地處三江口,,視野開闊,天高氣爽,,在4.3公頃核心保護區(qū)中,,只是保留64處建筑,更多的空地留給阡陌田園,、瓜棚菜畦,,不僅保留農田肌理以及池塘,還在農田上播撒農作物或草籽,。時值油菜花開,,面積雖然不大,卻搖曳多姿,;水塘不時有幾只鴨鵝游弋,,蕩開水塘層層漣漪;庭前房后閑置的水車,、石磨和風谷機,,歲月遠逝留下斑駁的痕跡,。“庭前花木滿,,院外小徑芳”,,重現(xiàn)田園本色,城區(qū)最美村落已初綻芳華,,這契合了城里人出游放松心情的需求,。
梁氏宗祠
有歷史就有文化,有古厝就有故事,。文化是梁厝的靈魂,,修復古厝堅持“還原歷史、修舊還舊”,,磚瓦榫卯是建筑構件,,也是古厝故事的載體。在古厝間徜徉,,與朋友拐進一間書吧,,這是給游人歇腳的地方。書吧內懸掛著四幅朱熹書法拓片的條幅,。據(jù)了解,,朱熹這四首詩的內容與梁厝無關,但朱熹與梁厝有關,。在現(xiàn)有30多處古厝中,,最為稱道的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梁氏宗祠。這座宗祠始建于南宋,,據(jù)傳當年梁氏始祖梁汝嘉與摯友朱熹游覽鼓嶺,,當?shù)桥R白云峰峰頂,眺望閩江對岸狀若展翅之紫燕的蒼翠小山,,不由喟然嘆曰:“好一風水寶地也,!”建議梁氏遷居于此。于是,,擇地建造“梅澗書院”,,建好后朱熹內設講學堂,并題寫堂號“貽燕堂”,,意取子孫安吉之所也,。元代至治二年,十四世翰林學士梁恩觀返鄉(xiāng)祭祖,、續(xù)修家譜時,,將“貽燕堂”改建為梁氏宗祠。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再次詮釋“耕讀傳家久”的蘊涵,。
悠揚的古琴聲給大家?guī)聿灰粯拥囊暵犑⒀?/p>
修復古厝不僅是為了展示,,喚醒記憶,,而是“傳承文化,活化利用”,,這需要開展一系列活動來帶動,,梁厝的文化活動開展得頗具特色。春節(jié)前夕,,梁厝連開4場書寫春聯(lián)活動,,書寫春聯(lián)在梁厝有特殊意義。在梁厝諸多的名人中,,晚清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的梁章鉅是中國楹聯(lián)學的開山鼻祖,,其著作的《楹聯(lián)叢話》正是中國第一部研究楹聯(lián)學的專著。許多名勝楹聯(lián)及歷代流傳的巧聯(lián)妙對,,留存迄今,。梁氏宗祠里懸掛3個“福”字,,系清代道光皇帝為嘉獎梁章鉅禁煙有功而題賜的,。福建省楹聯(lián)學會楹聯(lián)書法家在梁厝現(xiàn)場書寫祝福聯(lián)、嵌名聯(lián),、婚慶聯(lián)、企業(yè)聯(lián),、門店聯(lián),,是傳承更是活化。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戎章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