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漫傳說歷史定格
江蘇鎮(zhèn)江金山寺,,緣于《白蛇傳》“水漫金山”聞名遐邇,,福州閩江上也有一座與之同名的金山寺,。《洪塘志》記載:“金山江心矗起,,形象印浮水面,似江南鎮(zhèn)江,故曰小金山。有塔七級,,故曰金山塔寺?!彼略陂}江洪塘大橋東南江面,,滔滔白浪浮立一座黛紅間或白色院墻,藏青色殿脊,,小巧玲瓏,如漂浮在閩江水面的盆景,,千百年隨潮起潮落,,好似多大的江水都淹沒不了它。
水上古剎 陳良森攝
金山寺之所以能“從潮升降,,水漲山升而不淹沒”,,傳說寺廟下的礁石是修煉千年的“黿”化身馱著塔寺?!包x”是神話中的大鱉,,潮落神黿則下潛,潮起神黿則上浮,,所以江水漲高,,寺能浮高,淹沒不了,,即使是洪水泛濫,,古寺也在神黿忠心耿耿守護下安然無恙。其實,,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金山寺被水沖毀后重建,1961年和1999年大水災,,寺的天后宮的屋頂被淹沒,,金山寺只“長浮”在人們美好的愿望中。
民間還流傳有白蛇傳神話故事,。說鎮(zhèn)江金山寺白娘子斗不過法海和尚,,避難到福州金山寺,神黿護著她,,法海無法捉到白娘子,。后來因白娘子與法海斗法“水漫金山”,也引得閩江洪水泛濫,死傷無數(shù),,神黿怒而不再庇佑,,白娘子落入法海魔爪。
水“慢”金山 劉堂攝
1868年與1870年,,英格蘭攝影家約翰·湯姆遜,、美國人查里斯·萊昂·瓊斯的鏡頭分別用黑白膠片記錄了福州金山寺,金山寺首次在歷史的畫面中定格了,。飄蕩在水墨畫中的金山塔寺,,如浮于江上的古船,灰白的石塔像桅桿,,從其后探出枝葉的近千年老樟樹,,猶似風帆,從岸上遠眺可見碧波蕩漾,,風帆浮動,。照片收藏在美國美中貿(mào)易博物館。1986年10月,,76歲的西奧多·瓊斯專程來到福州,,向福州市贈送48張100多年前其祖父生前拍攝的福州景物照片,其中就有金山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福建省銀行的主事者似乎對金山寺情有獨鐘。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版5角法幣券,,該券正面呈橘色,,背面為棕橘藍色。票正面右側行名,、冠字號碼下方,,繪制有一幅福州金山寺古塔及殿宇建筑群圖案,再現(xiàn)古寺江中矗立,、江流舟自橫的勝景,。這是福建省銀行發(fā)行鈔票首次采用金山寺作為主題圖案,此后福建省銀行1937年印制發(fā)行1角法幣券,、1938年版1分,、5分法幣券,1940年版1分,、5分法幣券都有構圖設計相同的金山寺圖案,。
鎮(zhèn)寺之寶浮塘金印
清《榕城考古略》記載:“江渚突出一埠,隨潮高下,,水漲而不沒,名小金山,。形家以為印浮水面,,中有石塔?!苯鹕剿履苡诖鞑幌⒌慕幸倭?,自古以來有“浮塘金印”之稱。
金山寺內(nèi)的石塔,。林誠攝
坐擺渡船入金山寺穿過大廳,,眼前一座梨花白的古樸石塔安靜地矗立在厚實的石階臺底座上,塔身開幾個圓拱形小洞,,塔頂為一般寶塔的圓珠尖頂,,階上擺有幾盆綠色盆栽。整座寶塔被寺廟圍在一個四角天地內(nèi),,別有一番意境,。
據(jù)記載,金山寺在江心石山上,,先有塔后有寺,。五代時期建起一座七層實心塔。宋紹興元年(1131年)開始,,依塔環(huán)建小巧玲瓏的“觀音閣”媽祖廳等殿堂。現(xiàn)存金山寺的格局于1934年重建,,人們在此供祀媽祖,,祈佑航運平安。如今,,閩江航運銳減,,但每逢媽祖圣誕,寺內(nèi)香煙繚繞,,蔚為壯觀,。
當?shù)厝苏J為洪塘地區(qū)官員名士頻出,如明代狀元翁正春,,明代抗倭將領,、兵部尚書張經(jīng),明弘治御史官巡按林瑭,,閩劇始祖曹學佺等,,是受金山塔寺這顆“浮塘金印”之感應,寺內(nèi)石塔則是這金印的印柄,。
作為“印柄”的塔,,由185塊白梨石砌成,七層八角,,高10米,。傳統(tǒng)認為建塔是為了避邪趨吉,,其實這座石塔建在閩江水中,主要是起行船航標的導航作用,。古時,,洪塘水陸交匯,商貿(mào)繁榮,,數(shù)不盡的貨船,、漁舟在塔邊揚帆而過,一派繁忙景象,。入夜后,,石塔上點起燈,很遠都能看見,,是漁民溫馨的導航燈,。風平浪靜時,江面上能看到石塔之倒影,,形成“塔影江聲隨波動”的景觀,。
古代遺留下的這座石塔,雖然地處江心,,風吹雨淋水浸浪激,,屹立千年,今天仍完好無損,,因為塔為實心且建筑工藝水平很高,,無疑是“鎮(zhèn)寺之寶”。只是古石塔的實際功能時過境遷,,如今僅供人品味觀摩,,追溯歷史。(來源:福州晚報)